元謀土林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路南石林并稱“云南三林”。景區分為物茂(虎跳灘)、班果、浪巴鋪(新華)三個景區,區內到處都是高聳的土柱,千姿百態,土柱中夾雜的石英、瑪瑙等物質在陽光下反射出奇異的光彩,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元謀土林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支流龍川江西側,并沿分支水流的河谷、沖溝的邊緣而分布,其中規模較大,發育較典型的有班果、虎跳灘(芝麻)、彎保、小雷宰、新華等土林群落。這些群落的面積,均在5平方公里左右。土林柱體高大挺拔,每棵"林柱"均有獨特的造型,形成了風姿各異的土林奇觀。這些林柱,有的像古城堡,有的像殿宇,有的像寶塔,有的像巨劍沖天,有的像刀脊橫地,有的像展翅欲飛的雄鷹,像奔馳的駿馬,有的像戴頭盔的糾糾衛士,有的像搖扇苦吟的書生,還有"玉女觀云"、"母子偕游"的立體群像,真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土柱上分布密集的云母和石英等礦物質,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著燦爛的光芒,更為土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物茂土林位于元謀縣物茂鄉羅興村委會,距縣城36公里,又稱虎跳灘土林,總面積8平方公里,所在地海拔為1050—1200米之間,發育于一套河流相間礫石層、沙層夾粘土層的地層中。主要由一條主沙箐和34條幽谷組成,分為4個片區,有主景點9個,小景點127個。
物茂土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千奇百怪的土柱造型、深遠寧靜的幽谷地縫、高懸半空的洞穴天門、原始粗獷的沙溝荒漠、怪模怪樣的五彩奇石和種類繁多的遠古植物化石,組成了景區內豐富的景觀。單體造型生動逼真,高大雄偉,獨立成章。景點分布密集,沿沖溝發育,形態多以城堡狀、屏風狀、簾狀、柱狀為主,土柱高低不一,錯落有致,一般高度在5—15米之間,高達42.8米。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精心雕鑿,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沙雕泥塑和詭異迷離的地質地貌,構成了元謀土林這座令人神往的藝術殿堂。
浪巴鋪土林又名新華土林,位于元謀縣城西33公里處新華鄉境內,距班果土林15公里,地處元謀、大姚、牟定3縣交界處,海拔1560—1640米,面積1.4平方公里,它是流水侵蝕的一種特殊地貌形態,是特殊的巖性組合,是在構造運動、氣候、新構造運動頻繁、地殼抬升速率快、流水侵蝕力強等綜合因素相互影響下形成的。發育于湖相沉積的粉細沙層、粘土層夾少量的細礫石層中。
土林高大密集,類型齊全,圓錐狀土柱尤為發育完好,一般高8—25米不等,高達42.8米,居元謀土林單體土柱之冠。在形狀上有圓錐狀、峰叢狀、雪峰狀、城垣狀等多種形狀。雪峰狀土林規模較大,高達40米;在色彩上,頂部以紫紅色為主,中上部為灰色,中下部以黃色為基調,其間夾有褐紅、灰白、棕黃、灰黑、櫻紅等多色組成。從遠處看,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置身其間,仿佛面對一個遠古的夢幻,"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受油然而生。近看,有的像威嚴武士,整裝待發,有的土柱如錐似劍,直指藍天;有的如亭亭少女,凝視遠方;有的似人物、似動物、似飛禽;有的似萬里長城,土柱挺拔林立,如華表、似巨筍。有的土柱頂上雜草叢生,或長有野花;有的砂石壘壘,裸露身軀當然,各種形態的土柱是混雜分布的,這就使得土林形成了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的姿態,令人嘆為觀止。放眼望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千姿百態的造型,就仿佛使人進入另一個新奇的天地。黃昏十分,土柱像一個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默默注視著浪巴鋪的人們。
班果土林景區是元謀規模大的土林,景觀主要分布于大沙箐及支溝兩旁,疏密有序,形狀各不相同,土柱高度一般5-15米。班果土林的土柱分布稀疏,群體較少。主干游路大沙河長3800米,寬60?100米,寬處達230米,沙河兩側分布著20余條支溝,沙河和支溝表面堆積著較厚的灰白色細沙,是開展沙上體育競技活動的天然運動場。
班果土林以柱狀、孤峰狀為主,造型有的像寶塔,有的像碉堡,有的似羅漢。景區內由于缺水,植被較差,只有少量的草叢。正因為如此,班果土林保持了土林的原始風貌,顯示出土林的雄渾壯觀。班果土林的土柱表面夾雜有閃爍的石英砂和瑪瑙片砂,如同鑲嵌了寶石,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
1、元謀縣東倚武定,南接祿豐,西鄰大姚,北接四川會理,西南與牟定接壤,西北與永仁毗連??h城距省會昆明189公里,距四川省攀枝花市143公里,距楚雄州府134公里。
2、元謀縣主要交通要道108國道過境長78公里,南通昆明,北連四川攀枝花市;成昆鐵路過境78公里、9個客貨站,以及江邊鄉至渡口市金沙江航線,構成了縣內便利的交通網絡。
成都至攀枝花的高速公路已即將貫通,昆明至元謀僅需2小時,成都至元謀約需6小時。
土林分布區地層巖性有差異,固結程度不一。有的因膠結與半膠結程度不同,沉積巖粘土礦物的含水量及吸水后膨脹系數不一,地表巖層長期受風化作用的影響,產生一系列的裂隙,地表徑流和雨水首先沿裂隙及軟巖層進行侵蝕。形成一些高度與直徑比小于1米,相對高度小于1米的土芽。這種類型是發展形成其他類型土林的雛形。
水流不斷在土芽型的基礎上侵蝕切割,沿著地層的垂直裂隙、水平裂隙以及其他形態的裂隙以及軟硬巖層的層面侵蝕、剝蝕,形成了拱硐、平硐、豎井等形狀,人游于其間恍若到了古城堡一般。這種類型的土柱一般是柱體的基座相連,頂部粗大渾圓,或呈鋸齒狀,面積較大,相對高度2-5米,但其柱體以下的平銅、拱洞在流水與重力作用下往往容易塌陷,使柱體分離,發展為其他類型的土柱。
這種類型的土林,其組成物質主要是沙和粘土,膠結較松散,頂部也沒有膠結堅硬的遮擋層。因此,受雨水的沖刷淋蝕和地表水流的侵蝕切割,形成圓錐狀的土柱,這種土林頂部尖銳,形態像碩大的雨后春筍,又像寶塔的尖頂,其高度一般為5-10米。
作為一種典型的土林類別,分布最廣。由于地層中的鐵質、硅質、鈣質經地表水的洗刷作用,逐漸溶解析出、滲透、淋濾至不透水層的界面上沉淀,富集膠結于其上部地層,形成氧化鐵帽或硅質、鈣質鐵帽,在水流的侵蝕、沖刷作用下,漸漸暴露于柱頂,成為土柱的天然"保護傘",使得流水和強烈的日照不能對其頂部直接地進行侵蝕、沖蝕。上頭的"鐵帽"和下面的土柱,相融而一,有的像垂釣的老翁,有的像出征的戰士,有的像冗立的仙鶴,有的像奔馳的野馬,形成了土林的又一番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