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寢建設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將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為圓形或長圓形,又取消寢宮,并擴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襲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園與周圍山川形勝的結合,注重按所葬人輩分排列順序,還形成了帝后妃陵寢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后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筑。
門票:60元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石象路7號
開放時間:3月1日-11月30日 06:30-18:30;12月1日-次年2月29日 07:00-17:30;明孝陵博物館:9:00—17:00(16:30停止入館)。梅花山:全年 06:30-18:00。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边@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011年,國家旅游局批準明十三陵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門票:45元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昌赤路
開放時間:旺季08:00-17:30(4月1日—10月31日);淡季08:3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明顯陵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朱祐杬和母親慈孝獻皇后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实酆湍赣H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钡牧陮嫿Y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筑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余米,紅墻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紅門內似如游龍的神道連陵寢,神道兩側建有龍鳳門,石雕文武臣、將軍、立馬、臣馬、麒麟、像、駱駝、獅子、獬豸、華表、御碑亭及龍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間,其上架有五道漢字白玉石拱橋。內圍城建有棱恩門、棱恩大殿、陵恩門、明樓、塋城、瑤臺等,建筑宏大,雄偉壯觀。特別是呈“8”字形的兩大塋城,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由瑤臺相連,神秘莫測,隱藏著一段動人心魄的宮庭歷史。外圍城外,原建有陵衛、更鋪、軍戶、禮生樂戶等。明顯陵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顯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余米,墻高6米,墻體厚1.8米,紅墻黃瓦、金碧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墻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后寶城、方城明樓、棱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戶、軍戶、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余處規模宏大的建筑群組成,其布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臺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后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余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并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布局構思、宏大的建筑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鐘祥市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00年明顯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門票:50元
地址:湖北省荊門市顯陵路
開放時間:8:00-17:00
位于遼寧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也稱東北三陵,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構成了一組清朝帝陵體系,濃縮了清朝的歷史。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區坐落在沈陽市東北11公里處,占地近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筑32座(組)。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于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陵墓面臨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階;建筑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與福陵同年竣工,經康熙、嘉慶增建,陵區占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筑38座(組)。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墻,極似一座小城。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黃琉璃瓦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方城北端為寶城,寶城為月牙形,城內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墓室。登上寶頂四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小,占地僅1.1萬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滿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21公里處的永陵鎮。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陵宮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窯、果樓等部分組成。啟運山如屏風矗立背后,蘇子河如玉帶飄過陵前,河對岸的煙囪山與啟運山遙相呼應,使地處群山環繞中的永陵顯得十分壯闊。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之地,所以終年香火不斷??滴?、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筑580座。清東陵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后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縣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二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臺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筑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筑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清東陵15座陵園中,只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游客參觀。
門票:108元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門鎮六盤營村西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6:00
內葬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他是清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后的第一帝,在位18年。與福臨合葬的還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獻皇后董鄂氏。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孝獻皇后是順治帝的寵妃,死后被追尊為皇后。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
開放時間:8:30-17:00
內葬清圣祖康熙皇帝和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及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滴趸实蹛坌掠X羅·玄燁(1654—1722)為入關后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平定三藩叛亂,收復臺灣,出兵擊退盤踞在我國黑龍江流域雅克薩城的沙俄侵略軍,遏制了沙俄對華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部分上層分子分裂祖國的叛亂。玄燁注重農業,大力治理河患,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熱心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譽。他本人虛心好學,多才多藝,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書法算學都比較精通。孝誠皇后是玄燁的嫡皇后、被廢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門票:122元
地址:河北省唐山遵化市馬蘭峪鎮清東陵附近
開放時間:08:30-17:00(1月1日—12月31日)
內葬清高宗乾隆皇帝,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他25歲登基,在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勤于政事。政治上,繼續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并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在經濟上,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屯田開荒。在文化上,提倡漢學,編纂大量圖書。在他統治期間,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他在位60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歲,是中國封建社會壽命最長、掌實權時間也最長的皇帝。孝賢皇后是弘歷的嫡皇后。孝儀皇后是嘉慶皇帝的生母。
內葬清文宗咸豐皇帝和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l—1861),在位11年中,國家始終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逃到熱河,死在避暑山莊。孝德皇后為奕詝的嫡福晉,死后被追尊為皇后。
內葬清穆宗同治皇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是慈禧的獨生子,6歲即位,卒年19歲。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內葬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1613—1687)。她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莊妃,是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曾協助皇太極處理國政,又先后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幼主,為大清江山的開創作出了貢獻,被史家譽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內葬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她是順治皇帝的皇后,21歲時被尊為皇太后,77歲死,當了57年皇太后。她是清代當皇太后時間最長的一位。該陵內還陪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
內葬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1837—1881)即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她是咸豐帝的皇后。咸豐帝死后,曾與慈禧在同治、光緒年間兩次垂簾聽政達20年之久。
內葬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皇太后,俗稱西太后。她原是咸豐帝的一名貴妃。咸豐帝死后,她與恭親王奕?合謀,發動了“辛酉政變”,登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在她統治前期,一方面拉攏滿漢勛舊貴族勢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務派走靠西法強國之路。她利用漢族地方武裝,同時又借助洋人力量,鎮壓了太平軍和捻軍,使清朝統治得到了相對穩定,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在中后期,由于外國的侵略擴張,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割地賠款,加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進程。慈禧為了維護清朝統治,扼殺了“戊戌變法”,撲滅了義和團烈火。到晚清,迫于形勢,她也采取了一些立憲新政之舉。慈禧作為一個女人,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自順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規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為三個區,即神路區、宮殿區和神廚庫區。孝陵的神路區建筑配置最為豐富,自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東西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供謁陵者更換衣服、臨時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龍風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東西下馬牌、三路三孔橋及平橋。
宮殿區按照前朝后寢的格局營建,自南至北依次為:神道碑亭、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焚燒紙、錁的場所)、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宮門以北部分環以圍墻,前后三進院落。神廚庫區位于宮殿區前左側,其建筑有:神廚(做祭品的廚房)、南北神庫(儲存物品的庫房)、省牲亭(宰殺牛羊的場所),環以圍墻,坐東朝西。圍墻外建井亭。三個區的所有帶屋頂的建筑(包括墻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黃琉璃瓦覆頂(包括墻頂)。
其中大紅門為單檐廡殿頂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樓和省牲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具服殿、隆恩門、配殿、燎爐為單檐歇山頂建筑;朝房為單檐硬山頂建筑;神廚、神庫為單檐懸山頂建筑;陵寢門為琉璃花門;井亭為盝頂建筑;班房為單檐卷棚頂建筑。
入關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襲孝陵規制,宮殿區和神廚庫區與孝陵相同,惟神路區有較大改動。主要表現在:一、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二、圣德神功碑亭改豎雙碑,分書滿漢碑文。三、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四、改龍風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道光年間,為求劃一,諭今將牌樓門也稱龍風門)。五、裁撤了七孔橋、一孔橋,保留了五孔橋和三路三孔橋。六、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關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基本承襲了景陵規制,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區的牌樓門以北增加了一孔拱橋。二是石像生增至8對,比景陵多出3對。三是在陵寢門前增設了三路一孔玉帶橋。四是在三路三孔橋兩側對稱地各增設了一座三孔平橋。
入關第七帝咸豐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了祖陵的規制,但又仿效了其父道光皇帝慕陵的某些做法,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橋、二柱門,將陵寢門前的玉帶橋改為三座平便橋,將石像生改為5對。
入關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規制更為減縮,不僅未建石像生,連與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為割斷統緒的孤陵。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布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余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于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又埋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因此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園寢的局面。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后兩座皇后陵,其規制基本參照了孝東陵,但又有所區別。一是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不再埋葬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制有所展拓。
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由于是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規制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只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建了兩層圍墻,外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了隆恩門,內層圍墻的正面設置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墻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筑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其規制與其他皇后陵迥異,當為特例。
在清東陵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是景陵妃園寢,其布局只有宮殿區。自南向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和平橋、東西廂房、東西班房、宮門、燎爐、享殿、園寢門。后院建49個小寶頂。廂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頂。大門、享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綠琉璃瓦覆頂。景陵妃園寢成為后世妃園寢的藍本。
景陵雙妃園寢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妃園寢。乾隆皇帝出于對康熙帝的兩位皇貴妃,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的尊重和孝順,拓展了規制。與景妃園寢相比,有以下三點不同:一是增加綠瓦單檐歇山頂的東西配殿;二是享殿月臺前設置了丹陛石;三是為兩位皇貴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綠瓦單據歇山式的明樓,從而該園寢成為清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
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三座妃園寢是裕陵妃園寢。該園寢規制接近景陵皇貴妃園寢,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設丹陛石,園寢門開在享殿兩側的面闊墻上,有一座方城明樓,后院內建34座小寶頂。
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內營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園寢,它們的規制均與景陵妃園寢相同。
從清東陵各類陵寢規制的傳承演變情況可以看出,陵寢規制不僅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當時最高當權者個人意志的影響。
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筑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雍正八年(1730年)時,以此地"山脈水潔,條理詳明",系龍脈吉地而于此興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繼位,父子不葬一地為制,遂形成東、西陵隔輩建陵的現象。
清西陵東起梁各莊、西到紫荊關,南抵大雁橋,北接奇峰嶺,占地約一百平方公里,內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后陵三座,以及妃嬪、公主、親王的園寢七座,而以泰寧山主峰下的泰陵為中心,其他陵園則分布東、西兩側。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紅門、圣德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碑樓,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筑物以一條南北貫穿、長2.5公里的神道串聯起來,入口的石牌坊,東陵只有一座,西陵則建有三座;東陵的石像生、龍鳳門是位在七孔橋之後,西陵則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筑形制大致與東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諸陵中興建年代最早、規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禛之外,還附葬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及敦肅皇貴妃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