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白龍堆雅丹為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亦是赫赫有名的羅布泊景觀之一。古絲綢之路進入羅布泊的中道就從白龍堆中穿過,一直到唐代仍有商賈途經。白龍堆在歷史書籍上常被提及,但被描繪成十分險惡的區域,喻有鬼怪出沒。實際上白龍堆到今天仍是一處危險的無人區,它位于羅布泊東北部,是一片鹽堿地土臺群,在炎熱的氣候,環境十分惡劣,途經此地的人一般給養已用去大部分,若遇上數天沙暴,人就會被困住,不是餓死就是渴死,所以每年6-8月份,一般人不會進入此地區。
白龍堆是第四紀湖積層抬升形成的礫質土丘地貌,由于水蝕和風蝕作用,形成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長條狀土丘群,綿亙近百公里,橫臥于羅布泊地區的東北部。
最美看點
羅布泊久負盛名,史不絕書,它有很多稱謂,如“幼澤”、“鹽澤”、“蒲昌?!?、“輔日?!?、“牢蘭?!?、“臨?!?、“洛普池”、“捕魚兒?!?、“羅布淖爾”等。從古至今,羅布泊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漢書·西域傳》說它“廣袤三百里”,粗略計算,面積至少達五六千平方千米以上;到了北魏,《水經注》稱其“廣輪四百里”,面積約為3000余平方千米;清代末年探查,東西僅長八九十里,面積進一步縮??;1966年,經精確測算:“南北長僅100千米,東西寬僅3~16千米”,面積不足1000平方千米;由于塔里木河、孔雀河日益擴大的墾田引用,導致河流下匯水量劇減,以至羅布泊的湖水已完全干涸消失。
在羅布泊古湖盆的東、西、北三面,約有3000平方千米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維吾爾語,意即“陡壁之丘”,在地貌學上亦稱為“風蝕壟槽”。它堪稱“世界一絕”,是一種奇特的地貌,是因為流水的侵蝕而形成的,當年的水蝕痕跡,仍然清晰可見,昔日這里該是水草豐美的地方。
白龍堆是絲綢之路遐邇聞名的險要地段,古代旅行者都把它視為畏途,通過時往往提心吊膽。白龍堆在灰白色沙泥巖夾石膏層的基礎上發育,高10~20米,長200~500米以上,彎曲延伸,遠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龍。白龍堆呈東白龍堆雅丹北一西南方向,一直排列到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盡頭。它的外形確乎像龍,有的高昂龍首;有的伏臥于道;有的頭部徽挹,隨時準備騰飛而起。登上“龍體”觀察,可以發現原來條條“長龍”,都覆蓋著一層白色的鹽堿土層,有的就是一層很厚的晶鹽;還有的“龍體”,本身就是白膏泥造就。在清晨的陽光映照下,條條長龍反射出燦爛的銀光,甚至匍匐蠕動,稱其為白龍堆實在貼切。
在羅布泊的三個雅丹群中,白龍堆是最常發現古文物的地方。在白龍堆東北部遠遠的戈壁灘上,有一條依稀可辨的古道痕跡,寬約60厘米,成南北方向,屬當年駱駝、馬隊走出的絲綢古道。在古道西邊80米左右的一塊孤石背風面,有考察隊人員拾到數千枚的開元通寶古錢,屬古商人在此遺失。一些新聞工作者隨考察隊數次穿越白龍堆時,都會拾到古錢幣、鐵器、布帛絲絹殘片等等。由東向西穿過白龍堆后,絲路古道在此分岔,一向西南至樓蘭或向西至營盤、尉犁,一向北翻過庫魯克塔格山達吐魯番,因之成了交通轉折地,在古商道中屬較重要的道口。
與此同時,白龍堆還是一個古戰場,在這里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事,有無數的英雄在這里馬革裹尸,無數的亡魂在這里游蕩。
其他靚點
巴州文物陳列館、阿克夏多神泉、庫爾勒清真大寺、錫克沁千佛洞、且末故城。
旅游要點
最佳季節
羅布泊冬季嚴寒、夏季燥熱,應該盡量避免在這兩個時節進入。秋季是去白龍堆旅游、探險的最佳時間。
行囊裝備
帳篷、登山鞋、雪套、雪鏡、登山杖、抓絨衣褲、沖鋒衣褲、火種、求生哨、指北針電池、頭燈、餐具、手臺、睡袋、防潮墊、地席、跌打藥品、感冒藥、抗過敏藥、繃帶,還要帶個當地的向導。
旅游方式
適合駕車穿越,不宜步行。
自助路線
從哈密驅車沿著簡易公路行駛370千米可進入羅布泊地區,走東西向的北線可以經過白龍堆,走南北向縱穿羅布泊線也可以向東北繞經白龍堆。
行程推薦
第1天:烏魯木齊→哈密;
第2天:哈密→羅布泊湖心;
第3天:湖心→白龍堆→龍城;
第4天:龍城→三垅沙→孔雀河;
第5天:返回哈密。
住宿
在白龍堆住帳篷也可;住尉犁也可,尉犁的二星級酒店約90人/晚,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供應。
出行資訊
這里絕對不適合人長期居住,即使短期居住在這里都是很恐怖的事,所以也就沒有人會來收門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