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概況
地質背景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形成和發育是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地質巖性、地表水、地下水和風力作用等多種形成條件綜合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地形地貌條件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密切相關。在中新生代持續沉降的松嫩盆地的基礎上形成的沖積湖積平原,上覆有第四系上更新統含鈣質極高的黃土狀土等巖性,于此發育的大布蘇湖盆(負地形),為泥林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場所與物質基礎。挽近時期幾次上升隆起,二級階地地面被強烈剝蝕切割,又為狼牙壩泥林地質地貌景觀的發育提供了形成條件和充分的可能性。
新構造運動條件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即挽近期地殼幾次隆起、沉降特別是向西北掀斜式上升,并伴隨有新的斷裂活動,從而形成了大布蘇湖盆東西兩岸地形特征東西不對稱,東岸沖溝極為發育,侵蝕、潛蝕作用強烈,沿二級階地前緣形成各種泥林地質地貌景觀,并沿沖溝切割使晚更新世地質剖面得以出露,古生物化石被暴露。而湖西岸、南岸地形低緩,沖溝不發育,在15千米湖岸線距離僅有10余條沖溝分布,切割深度亦不及東側。
地質巖性條件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構成大布蘇湖盆周圍地區的黃土狀亞砂土及粉細砂地質巖性條件密切相關。主要是由于垂直節理發育的層狀黃土狀亞砂土及粉細砂的成土母質為第四系現代松散的、軟弱的泥質與砂質土,并且黃土狀亞砂土的化學成份富含碳酸鈣,后期又為強蒸發沉淀鹽、堿萬分固結,雨季時極易被大氣降水溶蝕或潛蝕而形成似巖溶地形地貌。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質遺跡形成的地質巖性條件。并為鹽堿固結的也是泥林景觀與云南、四川和甘肅鐵、硅質膠結露天土林的區別所在。
地表水、地下水條件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其周圍地區的地下水的賦存和運動條件密切相關。大布蘇湖附近地區不僅是松嫩沖積湖積平原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匯集中心,同時也是地下水的匯集中心,是一個多層含水層迭置的承壓水盆地,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由于挽近時期上升隆起,并伴隨著新的新斷裂活動,淺層地下水(潛水)被切割出露,甚至第四系承壓水也有可能被切割出露,泥林景觀所在溝谷,幾乎溝溝長年有水,即是潛水所補給,并且也不斷的潛蝕、侵蝕和溶蝕著黃土狀亞砂土,泥林景觀奇特,變化無常,暴雨過后又形成美麗多姿景觀,當地人夸大說一天一個樣。使泥林形成和發育較多典型華南和陜北黃土潛蝕地形,都為喀斯特地貌更為甚之的景觀,如泥林、溶溝、漏斗、落水洞、豎井、肓谷、溶洞、土筒,說明地下水作用對地質遺跡的形成是點有極重要位置的。
風力條件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盛行西南風,春季風力強勁,大量的粘土、粉砂和鹽堿被風吹向湖岸,夏季被風吹上來的一部分物質被流水帶往湖內。這種風力循環過程對湖盆形態和物質結構產生深刻影響,并且泥林地質地貌景觀正處于迎風面上,因此風力條件對湖盆的割打與塑造了對土錐、谷坡磨蝕出露成層,構造起伏;以又在開闊谷地內、風速、風向變化,拓寬溶溝底部形成“壁龕”,除說明風力作用,還增添旅游樂趣。是不可忽視的。
氣候條件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地區處于北方半干旱氣候環境,雨季降水集中,土層濕潤易剝蝕形成長期干旱,強烈蒸發沉淀鹽堿,使表層土固結或“堿土”,使地形預以保存,供人參觀、研究。
地質特色
泥林,系指土狀堆積物經長期侵蝕(或潛蝕),形成柱狀,形態各異的似林一樣分布的土柱地形。土狀堆積物必須具有粘塑性與膠結緊密特點,其頂部膠結緊密完好,對下部巖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其自身垂直節理發育,經暴露沖刷與強烈的地表地下水侵蝕或潛蝕,雖地表被肢解,但還是形成千溝萬壑、溝壁陡峻,殘留成為一個個孤立的土柱、土峰或土墻。大布蘇湖盆東側(二級階段地前緣)學字井(中入字井)一帶泥林十分發育,分而廣泛,南北長約5.5千米,寬0.5—1.0千米,總面積4平方千米,為十分少見的狼牙壩泥林地質地貌景觀。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的泥林,實屬地下泥林,在西側遠望地形平緩齊整,進入區內才見支溝密集,土柱林立,形態各異。
“狼牙壩”是當地群眾對泥林地質地貌景觀形象化的稱謂。這是因為泥林所形成土柱,似狼牙,人們站在大布蘇湖岸東望,階地陡壩參差不齊,如裸巖高壩,故稱“狼牙壩”。有的學者專家稱這種泥林為“黃土喀斯特”或“似喀斯特”、“假喀斯特”。至于巖溶地形,在華南石灰巖區出現的峰叢、峰林、孤峰、溶蝕洼地、落水洞、盲谷、溶洞,在筍、溶溝和石芽等地形,這里都有相應的堿土組成縮微地形成之相應,其形態較列舉的更能說明溶蝕、潛蝕成因過程,亦是東北獨有一絕。
資源概況
植物資源
截止2009年,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共有51科274種植物,有蘆葦、黃穎莎草、苔草、角堿蓬、芨芨草等群落,
動物資源
截止2009年,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共有野生鳥類43科297種。其中丹頂鶴、白鶴、金雕、大鴇等國家一類保護鳥類4種,大天鵝、毛腿、雕等國家二類保護鳥類19種。
化石資源
截止2009年,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共6目12科18屬19種。有國內罕見的完整的虎頭骨化石,鬣狗頭骨化石,原始牛、猛犸象、披毛犀等化石。
主要景區
景區
吉林乾安泥林國家地質公園有泥林溝谷景區、地下幽宮景區和北泉溝化石群景區三大景區。
泥林溝谷景區
泥林溝谷景區內的泥林具有直立性,且質地脆弱,易受侵蝕,主要是因為地下水的侵蝕,使土層遭到破壞,被流水切割出道道傷痕,塬周溝谷不斷向塬體內部延伸,呈典型的樹枝狀。展現出千奇百怪的溝谷地貌景觀。在泥林溝谷景區中有:銅錢山、古窯址景觀,小黑山景觀和仙人橋景觀。地下幽宮景區
地下幽宮是指在景區中以人工修鋪的棧道,由高向下步入地下景觀,使游人在景區中身臨其境去觸摸泥壁,呼吸那近萬年的泥土氣息,同時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人們帶來的神秘莫測的奇觀,大有幽谷深淵之感。在地下幽宮景區中有益壽泉景觀,落水洞景觀和相思豆景觀。
北泉溝化石群景區
在2000年6月,北泉溝曾出土19種晚更新世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使該地層有可能成為晚更新世標準地層剖面。特別是出土的各類古脊椎動物化石中,除有大量的披毛犀、猛犸象、原始牛等食草動物外,還有虎、鬣狗等食肉動物。這對于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與兩萬年前的氣候變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景觀
銅錢山、古窯址景觀
在泥林南部的一個小泥包上,有些村民曾發現和拾到過大量的銅錢。當地村民稱銅錢山。經專家考證大部分為乾隆、道光年間的隨葬品。在銅錢山附近還有古窯址遺址,有古人燒制的泥碗、罐、壇、缸等生活用器。大布蘇湖底下還有可燒制泥陶的粘泥。
小黑山景觀
小黑山是泥林溝谷景區中一處呈灰褐色的山體狀景觀,似一座墳墓坐立在泥林之中。
仙人橋景觀
仙人橋是泥林溝谷景區中一座天然的“橋”,是由泥林受雨蝕、風蝕中不斷潛蝕塌陷所形成。
益壽泉景觀
在地下幽宮景區中,自流泉隨處可見。民間傳:自流泉,天下獨,冬御寒,夏消暑,喝一口,明心目,經常飲,百病除。泉水經過有關部門取水檢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故稱益壽泉。
落水洞景觀
地下水在土體中移動潛蝕,使土體中出現較大的空間,以致塌陷形成落水洞。泥林中落水洞很常見,但地下幽宮景區中的落水洞最為壯觀。
相思豆景觀
在幽宮景區中泥壁上掛滿了天然野生枸杞和草原白刺,當果實成熟時紅豆掛滿枝頭,形成相思豆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