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顏色有紫紅、 深紅或絳紫色, 在受多光的海區生長的往往呈淡黃色。新鮮的石花菜藻體色澤十分鮮艷。石花菜藻體直立叢生, 羽狀分枝, 互生或對生, 枝呈扁平或亞柱形。藻體分枝很多, 主枝生側枝, 側枝上生小枝, 各種分枝的末端尖形。整個藻體上部分枝較密, 下部分枝較稀疏。石花菜藻體的基本構造可分為兩部分, 即皮層和髓部。髓部由數十條平行縱列的長圓柱狀細胞所構成。皮層最外面一層細胞排列緊密, 表面被有厚膜, 細胞內有色素體, 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石花菜生長屬于頂端生長, 它的每一個分枝的頂端都有一個頂端細胞, 由此進行多次分裂。
生態環境:1、生于大干潮線下1-2m處的珊瑚礁上。2、生于低潮帶下2-5m深處的珊瑚礁上。多年生藻類。藻體直立,多分枝,下部有假根狀固著器附在淺海海底的巖石上,一般高20~30厘米,紫紅色或深紅色。藻體由表皮細胞、表層和髓構成,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皮層和髓比較疏松,細胞里面充滿膠質。石菜花雌雄異株,藻體有雌配子體和雄配子體以及四孢子體,主要是有性繁殖,繁殖過程比較復雜。
石花菜的分布很廣, 屬于世界性的紅藻。它屬于喜陰性植物, 生長在水深 10m 以內的海底巖石上。我國沿海石花菜資源很豐富, 北起遼東半島南至臺灣沿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及臺灣省等地。我國產的石花菜有十幾種。在不同的海域生長著不同的種類。常見的有以下 5種: 石花菜( Gelidium amansii Lamx. ) 多年生, 喜暖溫, 黃渤海常見, 東海也有。小石花菜( G. divarica -tum Martens. )屬于亞熱帶性海藻。在我國各海域都有分布。大石花菜( G. pacificum Okam. ) 屬于亞熱帶性海藻, 主產于浙江、 福建沿海。中肋石花菜( G.jaonicum Okam. ) 屬于亞熱帶性海藻, 主產于福建、臺灣各海域。細毛石花菜( G. crinale Lamx. ) 屬于亞熱帶性海藻, 主產于福建、 臺灣等地。
石花菜生長在干潮線以下及水深10m左右的海底巖石上,喜生在水質清凈、潮流暢通、鹽度較高的海區。8~10月份,水溫25~27℃為繁殖期。生長在大干潮線附近至水深6~10 m間的海底巖石上,產區一般都是受淡水影響很小的外海區。生于水清流急處的藻體較大而干凈,生于水濁流緩處的藻體較小,且常有許多附生的苔蘚蟲類。石花菜的幼體多見于9~12月間,四分孢子囊、精子囊和囊果7~10月間出現最多。
石花菜的繁殖主要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繁殖兩種形式,有性生殖是通過雌、雄配子體成熟后, 果胞受精形成果胞子體, 果胞子體成熟后產生果胞子而進行的;;無性繁殖則是通過四分孢子體產生四分孢子而進行的。這兩種繁殖形式最終都是以孢子進行的,故稱為孢子繁殖。此外,石花菜還具有特殊的營養繁殖能力,這主要可以分為匍匐枝繁殖、假根繁殖和藻體再生等三種形式。
石花菜的生活史中,除孢子體世代和配子體世代外,還有果孢子體世代。但果孢子體不能單獨存在,僅能在雌孢子體上形成并生長、發育。在非繁殖季節,雌雄配子體的四分孢子體三者之間是不易區別的。我們通常見到的石花菜這三種藻體都有,只有到了繁殖季節。藻體上產生生殖器官后,才能將它們區別開來。
1.雌雄配子體
(1)雄配子體:雄配子體成熟后,在扁平的精子囊小枝的頂端群生著橢圓形的精子囊,它是由藻體表面細胞轉化為精子囊母細胞,精子囊母細胞經過分裂而形成的:每個精子囊母細胞產生兩個精子囊。精子為無色圓形,無鞭毛,不能游動,依靠海水的流動被帶到雌配子體果胞的受精絲上受精。
(2)雌配子體:雌配子體接近或成熟時,要產生專門產生果孢子的果胞小枝,它是由主枝頂端的小枝產生的,少數在主枝的頂端直接形成。成熟時,由果胞小枝主軸細胞的兩側,各自分割出圍軸細胞,由第三或第四行圍軸細胞產生支持細胞與果胞母細胞,果胞母細胞(頂上的細胞)經變態而轉化為果胞。果胞上具、有一條棒狀的受精絲伸出于藻體的表面,向果胞的下面是一個支持細胞,因此,果胞枝由單個的細胞組成。在果胞枝的發育過程中,第二行圍軸細胞的基部產生數行小細胞,而每個細胞內部含有豐富的原生質,這稱為營養細胞或滋養細胞,其作用是為囊果的發育提供營養。
2.果孢子體:果胞形成之后,碰到精子,精子便粘附在受精絲上,其接觸處融化,精核則沿著受精絲進入果胞基部,與卵核結合形成合子,合子不離開母體。受精后,果胞便與下面的支持細胞融合,形成大的融合胞。融合胞產生許多分枝的產孢絲,穿。入營養組織的細胞間吸收營養。成熟的產孢絲,末端的細胞伸長,而分裂成果孢子囊。在融合胞產生產孢絲的同時,產孢絲外部的皮層進一步發育隆起,在藻體上形成一個膨大部分,稱為果孢子體或囊果。在橫切面觀察,膨大部分為兩個不完全分離的小室,室頂各有一孔與外界相通,此孔稱為囊果孔,成熟的果孢子即從囊果孔排出體外。果孢子排出后,便隨水散布漂流,碰到合適的基質,就附著下來萌發成四分孢子體。
3.四分孢子體:四分孢子體成熟后,在其分枝的頂端形成膨大卵形的四分孢于囊枝,四分孢子囊由小分枝的表面細胞形成。成熟時,由于鄰近的營養細胞向上生長,結果使四分孢子囊逐漸被埋于藻體細胞中。每個四分孢子囊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四分孢子,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囊中呈“十”字形排列。四分孢于囊成熟后,從藻體表面觀察為紫紅色的小斑點,稍微突起,并沿著小枝扁的一側排列。四分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壁破裂,其中的孢子即放散在海水中,碰到合適的基質便附著下來,形成雌雄配于體。
4,孢子的放散與附著:成熟的四分孢子囊排放時,在孢子囊枝裂口處可以見到溢出的四分孢子囊,當外溢近一半時,其余部分即迅速滾滾而出。四分孢子囊排放的時間一般為半分鐘到一分鐘。四分孢子囊排放之后仍呈球形,它們在排放口處停留一會,便開始浮升,遠離母體。由此可見,石花菜四分孢子的排放方式是首先排放四分孢子囊。經過一段時間后,四分孢子囊的裂痕處突然開裂,可能由于孢子囊壁的膠化作用,四分孢子被釋放出來,向四方散開,它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接著慢慢下沉。剛剛分開的四分孢 子 長錐形、長卵形或不規則的長錐形等。
果孢子成熟后,其排放過程是,有時先從一個囊果孔放出2——3個果孢子,再從另一個囊果孔中放出1 個,以后果孢子一直從先放出的果孔中有規律地放散;也有時從兩個果孔輪流放出,或從一個果孔放出兩個,然后再從另一個果孔放出果孢子。果孢子放出的形式也不一樣,有的是彈射而出,果孢子大頭向外小頭向內從囊果中急速射出;也有的以外溢的形式放散,動作較為緩慢。剛放散出的果孢子呈長卵形、錐形或不大規則的錐形等。果孢子放散時,其間隔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有時1分鐘放出1個或2一3個,有時2一3分鐘甚至更長一些的時間才能放出1個。
石花菜四分孢子囊枝和囊果枝成熟后,都會自然地排放四分孢子及果抱子,但其放散量相差很大。據觀察,在孢子集中放散的時間內,四分孢子每小時每克孢子囊枝可放散10000個孢子;果孢子每小時每克囊果枝可放散10個。這說明四分孢子的放散量明顯多于果孢子。
關于孢子的附著,日本的須藤認為,孢子離開母體,一般在5一10分鐘內便可附著。片田實也指出,孢子放出后大部分在數分鐘內附著。如果孢子放出來之后,長時間(超過3小時)遇不到生長基,則失去附著力,以后再遇到生長基,孢子也不會附著了。在自然海區,大部分孢子附著于母體附近,而由于海水的活動,被帶到其他地方的孢子,則可能因放出時間過長而失去附著能力。
5。孢子的萌發與幼苗生長:四分孢子或果孢子附著后就要萌發。它們的萌發和生長過程是相同的,而且其大小,形態也是相同的。為圓球狀變形蟲狀,直徑27.836.7微米,平均32微米,中央有一細胞核,核周圍原生質濃厚,孢子內彌散著紅色的粗狀色素體。據報道,放出的四分孢子是裸露的”,但萌發時,四分孢子被一層壁包裹。一般孢子放出數小時后才開始萌發。萌發時,色素粒先變成分散狀態,同時在細胞的外側,產生一個透明膨大的突起,此突起稱為萌發管。接著,孢子內容物移入萌發管,原孢子空囊殘留在一端。在孢子萌發后大約2小時左右,萌發管與孢子之間便產生隔膜。孢子萌發后所產生的細胞稱為基本細胞,該細胞呈長圓形或長卵形,中央有一核,色素體稍呈網狀且不均勻地分布在細胞內?;炯毎哂械倪@種特異形態,對以后的分裂具有重要意義。據黃禮娟的觀察,孢子分裂時,首先分裂成兩個細胞,一個為兩端尖的紡錘形小細胞,一個為兩端圓而中間稍狹的大細胞。在一般情況下,小細胞在上側,大細胞緊貼在原孢子殼上。
以后,每次分裂產生的兩個細胞再向橫的方向分裂,同時在大細胞的頂端產生一個幾乎沒有色素的透明細胞。這個細胞向前端伸長,形成最初的假根,然后,萌發出的幼芽細胞再連續進行不規則的縱橫分裂。萌發管突出20一25小時后,細胞數量增加到20一30個,其長經除去初生假根及原孢子的空殼約為50微米左右。萌發管伸出70- 80小時后,在與假根相反的一端出現一透明的生長點細胞。
第一假根自大細胞長出后,通常自小細胞又生出第二假根,但有的時候生長順序相反,先從小細胞長出第一假根。
培養5一6天后,生長點開始分裂,生長加快,原有的兩個細胞分裂區域的界限逐漸變得不明顯。原孢子殘殼漸漸模糊或消失。此時幼體長度約60微米,初生假根長約120微米。
培養10天,幼苗平均長100微米左右,初生假根長達最大長度,約180微米。從此,初期假根開始萎縮。 15天后,幼苗平均長140微米左右。21天,幼苗長可達80微米左右,側假根束開始出現,基部分出小枝,初生假根繼續萎縮。培養31天后,幼苗長達1毫米,個別可達2毫米,初生假根全部萎縮,但有的己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側假根束增多。35天后,幼苗長1一2毫米;多數幼苗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成為主根。41天后,幼苗長達2毫米,全部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側假根束增至每株幼苗5一6束,或更多,成為匍匐幼苗。再下海養育一個月,匍匐幼苗可長成石花菜小苗。
1.匍匐枝繁殖:石花菜幼體長到一定大小后,便從基部在水平方向上長出匍匐枝,匍匐枝不斷蔓延生長。匍匐枝向下生出假根,并附著在基質上,向上生長出直立體。這樣不斷生長,不斷增加直立體的數目,從而形成許多直立體小苗。匍匐枝繁殖是石花菜的一種特有的營養繁殖方式,在石花菜的養殖過程中,這種繁殖形式有很重要的意義。
2.假根繁殖:石花菜的假枝尖梢部,從其形態和結構來看,類似于孢子萌發后生長出來的幼芽。如果我們將根尖切除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之后,這個根尖仍然能夠再生出匍匐枝和直立枝,并長成獨立的新個體。生長在自然海區的石花菜,往往會被風浪從海底巖石上沖擊下來,或者被人們采收上來。但是,石花菜的假根很容易斷下來,并殘留原生長的巖石上,這些殘存在巖石上的假根往往就能夠形成新的個體。石花菜的假根繁殖是一種對石花菜養殖具有重要意義的繁殖方式,利用石花菜的這一繁殖習性,我們可以在石花菜采孢子養殖結束后,直接采收養成繩上的成體石花菜,而將假根留在上面,讓這些假根重新長成新的幼苗,繼續進行養成。
3.營養枝的繁殖:如果將石花菜的分枝或主枝切除下來,殘留在巖石上的部分的切口處,仍能發出新芽,并繼續生長形成完整的個體。被切除下來的枝體,如果夾在苗繩上;它便會繼續營養體的生長。石花菜的分枝筏式養殖技術,就是利用枝體能離體生長的特性,從自然海區采收石花菜作種菜,然后劈枝并夾在苗繩上進行養成的。
藻類植物含有多種藻蛋白,維生素 B、胡蘿卜素,不飽和脂肪酸、鉀、鐵、碘、磷等礦物質。由于具有細胞結構的特殊性,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消化率達 86% ,所以常飲用藻類飲料,可提高人體免疫力。石花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石花菜能清肺化痰、清熱燥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并有解暑功效。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鹽類物質具有降壓作用,所含的淀粉類硫酸脂為多糖類物質,具有降脂功能,對高血壓、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石花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石花菜, 又稱牛毛菜、 沙根子、 凍菜、 海凍菜、 大本、 海草、 雞毛菜、 草珊瑚等。此菜屬藻類植物紅藻門石花菜科植物, 可作醬菜、 拌菜等, 還可熬制成膠狀, 加入果汁制成果凍。石花菜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質 5.4 克, 脂肪 0.1 克, 碳水化合物 72.9 克, 硫胺素 0.06 毫克, 核黃素 0.2 毫克, 尼克酸 3.3 毫克,維生素 E14.84 毫克, 鈣 167 毫克, 鎂 15 毫克, 鐵 2 毫克, 鋅 1.94毫克, 硒 15.19 毫克, 還含有藻膠、 麥角甾醇等。中醫認為, 石花菜味甘咸, 性寒滑, 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可用于治療腸炎、 肛門周圍腫痛、 腎盂腎炎等。民間用石花菜治矽肺、 體癬、 甲狀腺腫大等癥。
1. 石花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鹽類物質具有降壓作用,所含的淀粉類的硫酸脂為多糖類物質,具有降脂功能,對高血壓、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 經常吃一些“瓊脂”制品,它能在腸道中吸收水分,是腸內容物膨脹,增加大便量,刺激腸壁,引起便意;
3. 石花菜還具有防暑、解毒、清熱等功能。
菜譜一
原料
石花菜涼粉
石花菜250克。
黃瓜100克。
醬油10克 醋15克 花椒油2克 香油5克 鹽3克 大蒜(白皮)5克 雞精2克。
操作
1.先用40~50℃的溫熱水浸泡2小時
2.然后用清水洗凈,除去石花菜上的雜質
3.大蒜切成碎末
4.黃瓜切成細絲
5.將清洗干凈的石花菜、黃瓜絲拌入蒜末、醬油、醋、鹽、雞精、花椒油、香油即可。
菜譜二
先用40~50℃的溫熱水浸泡2小時, 然后用清水洗凈, 除去根部、雜質和珊瑚碎片
拌入醬油、醋、香油、鹽、味精、糖、辣椒粉等, 其味鮮美
菜譜三
鴉蔥拌石花菜
原料: 石花菜 200 克 鴉蔥 100 克 香油 35 克 香蔥葉 40 克川鹽、 味精、 熟芝麻各適量
制法: 1 、 鴉蔥去蒂和老葉, 洗凈, 改刀成節, 投入沸水中焯至斷生, 撈出后用純凈水透涼, 瀝干水; 香蔥葉洗凈; 石花菜去根及雜質, 洗凈, 改刀成條, 投入沸水鍋中焯水后撈起,用冷開水透涼, 瀝干水待用。
2 、 凈鍋置火上, 放香油燒熱, 下香蔥葉炸香, 撈出后入碗內, 加入川鹽、 味精、 熟芝麻調勻成味汁; 石花菜、 鴉蔥盛入盤內, 淋上味汁即成。
特點: 味道清香, 口感脆爽。
主要功能: 解毒、 清熱、 消腫。
菜譜四
石花菜拌翡翠絲
原料: 石花菜 100 克 黃瓜 300 克 大蒜泥 35 克 香油 20 克川鹽、 白醬油、 味精各適量
制法: 1. 石花菜去根及雜質, 洗凈, 改刀成條, 投入沸水鍋中焯至熟, 撈出透涼, 瀝干水, 盛入盤內, 蓋上黃瓜衣絲。
2 、 將大蒜泥、 川鹽、 白醬油、 味精、 香油調勻, 淋在菜上即成。
特點: 咸鮮辛辣, 脆爽可口。
主要功能: 清熱、 解毒、 利尿。
菜譜五
石花西瓜凍
原料: 石花菜 200 克 紅西瓜肉 200 克 白糖適量
制法: 1 、 凈鍋置火上, 入清水、 白糖燒沸, 打凈浮沫, 倒一部分入湯碗內, 冷卻后放入冰箱待用。
2 、 紅西瓜肉去凈籽, 改刀成小丁, 放入窩盤內; 石花去根及雜質, 洗凈, 加入糖水鍋中燒沸, 打凈浮沫, 熬至石花徹底溶化后離火; 待冷卻至即將結凍時倒入盛西瓜丁的盤內攪勻, 放入冰箱凍成凍后取出, 改刀成棱形塊, 倒入白糖湯碗內即成。
特點: 清涼, 甜爽, 可口。
主要功能: 清熱解毒、 消煩止渴解暑。
菜譜六
蕨根石花菜羹
原料: 石花菜 120 克 蕨根淀粉、 白糖各適量
制法: 1 、 石花菜去根、 去雜質, 洗凈, 切成丁, 拌上白糖放置 15 分鐘。
2 、 凈鍋置火上, 放清水、 白糖燒沸, 倒入石花丁以及用清水溶解的蕨根淀粉, 煮成羹湯, 起鍋即成。
特點: 甜潤, 脆爽, 可口。
主要功能: 解毒、 利尿、 清熱、 潤肺。 ?
菜譜七
石花鴨梨湯
原料: 石花菜 100 克 鴨梨 300 克 冰糖適量
制法: 1 、 石花菜去根、 去雜質, 洗凈, 剁數刀; 鴨梨洗凈,削去皮與內核, 改刀成小丁, 用清水沖洗后待用。
2 、 凈鍋置火上, 放清水、 冰糖、 石花燒沸, 打凈浮沫, 熬至石花溶化后下鴨梨丁燒沸, 起鍋即成。
特點: 甜潤可口。
主要功能: 養陰清熱、 潤肺止咳、 解毒。
菜譜八
石花菜炒菜瓜
原料: 石花菜 120 克 菜瓜 200 克 大蒜絲 15 克 生姜絲 10克 馬耳蔥 20 克 川鹽、 味精、 化豬油各適量
制法: 1 、 菜瓜洗凈, 削去皮, 切成二粗絲; 石花菜去根、去雜質, 洗凈, 改刀成條。
2 、 炒鍋置火上, 放化豬油燒至 6 成熱, 下生姜絲、 大蒜絲、 馬耳蔥炸一下, 速放川鹽、 石花條、 菜瓜絲合炒至熟, 放上味精推勻, 起鍋即成。
特點: 清香, 脆嫩。
主要功能: 解毒、 清熱、 利便。
1. 不可久煮,否則會溶化
2. 石花菜泡發后可作涼拌菜,也可醬腌
3. 涼拌當添加姜末或姜汁,以緩解寒性;
4. 將石花菜加水熬煮成湯汁后過濾,放在冰箱中冷藏成凍,再切成塊加冰水或糖即可。經常食用可以使肌膚的油脂分布趨于平和,不易長出小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