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意為奶皮。
有兩種:
一種是將鮮牛奶或馬奶、駝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兩天,奶子發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層薄皮,稱圖黑烏如木,即生奶皮子,是做黃油的原料;
另一種是將鮮奶熬開后放入器皿里存放一、兩天,奶于發酸后在表面上結成一種薄奶皮,稱寶勒森馬如木,即熟了的奶皮,是做酥油的原料。
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烏如木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營養價值頗高。制做奶皮工藝簡單,但用料很多。制做奶皮的原料系鮮奶,要制做一斤烏如木,需用去八斤鮮奶。因此,經濟條件一般的人家,是不大多做烏如木的。制做烏如木時,需將剛擠出的鮮奶,在紗布中過濾幾遍,使奶液不攙任何雜質。然后把鮮奶倒入大口鐵鍋中,待奶液稍微滾沸起來后,就用勺子不停地上下翻揚,至到鮮奶泛起銀多的泡沫時,再把爐膛的火撤出,使奶液慢慢冷卻,第二天,就有一層蜂窩狀麻面的奶脂,凝結于奶液的表面。這時候,就用雙手把凝結的奶脂輕輕揭起,倒扣在盤中或木板上,置于通風處陰干,一張完整的烏如木就做成了。食用烏如木,一般要配以油餅和白沙糖。在剛出鍋的死面油餅上,灑上一層白沙糖,然后再附一層奶皮,把油餅和烏如木卷在一起吃,甜而不膩,香而又酥,十分可口。奶皮子是哈薩克、維吾爾、蒙古、錫伯等少數民族喜歡的奶制品。烏如木是指牛、羊奶上面漂浮的一層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其味有奶香和脂肪香,略有甜味,十分可口。提取的方法是一般在傍晚擠牛奶或羊奶,靜置一夜后,第二天撇去上面的浮油,這種浮油,像奶子結了一層皮,所以稱其為奶皮子。少數民族稱其為“卡依瑪克”。這種生奶皮子含有一定的酸質,自然發酵后略含酸味,吃起來有一股濃郁的香味。俄羅斯人稱這種奶皮子為“斯米旦”,是抹在面包上吃的一種調味品。還有一種烏如木是在牛、羊奶煮熟后,等奶涼卻后,取下奶子上面浮的一層奶皮。這種熟奶皮子多為家庭制作,大多用抹在馕上或是放在奶茶中食用。特別是哈薩克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早晨喝奶茶時,要喝帶有厚厚奶皮的奶茶,其味特別香。
食物名稱 烏如木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60 千卡
制作烏如木時,將鍋里的奶子煮沸,多次拂揚冒起泡沫后,形成一種粗粒麻狀的油層,取出凝結后就是奶皮。燉制奶皮要掌握火候,為使油層加厚,及時鏟下鍋沿上的粘貼部分并多次添加生奶。加奶和火候適當就能取出比較厚的奶皮?;鹦∧唐さ?,火大了則味焦。熬奶皮子的時候,有時也要往鍋里放些糖,以便使奶皮子帶點甜。大多數人家是晚上熬奶皮子,經過一夜的時間,第二天就會在熬過的奶子上結一層厚而多皺紋的表皮,這就是烏如木。每七斤生奶能制出一斤烏如木,是為上乘。
做好的烏如木要用一根干凈的木棍從中間挑起,然后找一個陰涼通風的地方晾干,不能直接暴曬在太陽下,因為這樣會使烏如木變黃變硬。等奶皮子干了之后,就用一個半圓形的笸籮來存放,以備冬春季節食用。
取奶皮剩下的是熟奶,熟奶可以做奶酪,加酸奶或者直接飲用。鍋底殘留的叫鍋巴,對煮奶鍋巴,牧區兒童是最喜歡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