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實。夏、秋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柄,置陰涼處晾至果皮起皺紋后,再暴曬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軟即得。遇陰雨可用微火烘干。具有多種保健功效,是衛生部批準的藥食兩用食物。適量食用有益健康,搭配藍養片效果更佳。
枸杞子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和鈣、鐵等健康眼睛的必需營養物質,故有明目之功,俗稱“明眼子”。歷代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化和夜盲癥,常常使用枸杞子。并且,枸杞子從詩經“集于苞杞”時起,便用于醫藥,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自古就有晉朝葛洪單用枸杞子搗汁滴目,治療眼科疾患的故事。枸杞子之名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并列為上品,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枸杞是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對身體進行保健,是人們所喜愛的果實,寧夏枸杞的品質領先于全國各地,成為枸杞的代表,被譽為枸杞之鄉。
簡介
枸杞成熟了。一樹樹翡翠般的綠葉,簇擁著一串串瑪瑙似的紅果,映現在黃河兩岸古老灌區的寧夏大地上。隨著采枸杞姑娘們靈巧雙手的移動,那耳墜般粒粒殷紅的枸杞子,象點點紅雨在輕落。
枸杞,其果謂“枸杞子”,是寧夏最著名的特產之一,居“五寶”之首。枸杞,在植物分類中屬茄科,茄族,枸杞亞族,枸杞屬。落葉小灌木,有短刺。系多年生木本,樹齡可達百年以上。由于其“棘如枸杞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得枸杞名。
我國栽種枸杞的歷史十分悠久,《詩經.小雅》中就有“陡坡北山,言采其杞”的詩句。相傳,寧夏枸杞先是在中衛縣黃河邊上的常樂堡、永康堡、宣和堡等處自然繁殖,后來經過回漢族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的選育改良而成。以后寧夏枸杞又培育成功了很多優良品種,并逐步被引種到全國各地。
枸杞,是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引以為榮的特產。
形態特征
灌木,高2—3米。栽培者莖粗本洞15一20厘米;分枝較密,披散,略斜上升或弓曲,有縱棱紋,灰白色或灰黃色,有棘刺。單葉互生或叢生于短枝上,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6厘米,寬4—7毫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不明顯?;ㄒ干?,常2—6朵簇生于短枝上;花梗長4一15毫米;花萼鐘狀,長3.5—5毫米,通常2中裂,裂片具小齒或頂端又2—3齒裂;花冠漏斗狀,粉紅色或紫堇色,具暗紫色條紋,長1一1.5厘米,5裂,花冠筒稍長于檐部裂片,裂片卵形,頂端稍圓鈍,基部有耳,邊緣無緣毛;雄蕊5,著生在花筒上部,花絲基部稍上處及花冠筒內壁生一圈密絨毛;子房2室。漿果寬橢圓形,長10一20毫米,直徑5—10毫米,紅色或橘紅色,果皮肉質,多汁液;種子常20余粒,扁腎形,長約2毫米?;ㄆ?—8月,果期7一10月。
分布
分布于華北、西北等地。其他地區也有栽培。
原產我國北部:河北北部、內蒙古、山西北部、陜西北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有野生,由于果實入藥而栽培,我國中部和南部不少省區也已引種栽培,尤其是青海、寧夏及天津地區栽培多、產量高?,F代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則普遍栽培并成為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