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學名: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f.)是禾本科、大麥屬 一年生草本植物,三稈直立,光滑,高可達100厘米,葉鞘光滑,兩側具兩葉耳,互相抱莖;葉舌膜質,葉片微粗糙。穗狀花序成熟后黃褐色或為紫褐色,小穗穎線狀披針形,被短毛,先端漸尖呈芒狀,外稃先端延伸,兩側具細刺毛。
穎果成熟時易于脫出俘體。分布于中國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適宜生長在高原清涼氣候。耐寒性強,生長期短,高產早熟,適應性廣。
青稞是中國藏區居民主要食糧、燃料和牲畜飼料,而且也是啤酒、醫藥和保健品生產的原料。
按其棱數分:可分為二棱裸大麥、四棱裸大麥和六棱裸大麥。中國主要以四棱裸大麥和六棱裸大麥為主,其中西藏主要栽培六棱裸大麥,而青海主要以四棱裸大麥為主。不同棱的裸大麥其性質也略有不同。
按其顏色分:又分為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
按春化階段分:青稞的春化階段對溫光的要求分春青稞和冬青稞。
按品種的來源分:青稞品種的來源分本地青稞和引進青稞。
按青稞芒分:青稞的有芒青稞和光頭青稞。
中國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適宜生長在高原清涼氣候。青稞是高原谷類作物,耐寒性強,生長期短,高產早熟,適應性廣。
一年生三稈直立,光滑,高約100厘米,徑4-6毫米,具4-5節。葉鞘光滑,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長于節間,兩側具兩葉耳,互相抱莖;葉舌膜質,長1-2毫米;葉片長9-20厘米,寬8-15毫米,微粗糙。
穗狀花序成熟后黃褐色或為紫褐色,長4-8厘米(芒除外),寬1.8-2厘米;小穗長約1厘米;穎線狀披針形,被短毛,先端漸尖呈芒狀,長達1厘米;外稃先端延伸為長10-15厘米的芒,兩側具細刺毛。穎果成熟時易于脫出俘體。
青稞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農作物,對寒冷和貧瘠適應性強。一般3-5月播種,7-9月收割,所以在栽培史上稱為春性裸大麥。一般生產期為100-130天,苗期能經受-10℃左右的低溫?;ㄆ谠?℃時不致受害。
乳熟期仍能抵御-1℃的低溫。在最暖月平均溫度接近10℃,日平均溫度高于5℃的延續日數僅120天的高寒地區,青稞仍能正常生長發育。
在青稞生長達到3-4葉時進行人工中耕除草,結合第一次追肥。每畝用72%的丁酯乳油40-60克兌水噴施,化學防除田間闊葉雜草。拔節后至抽穗揚花期間根據田間雜草情況人工扯除野燕麥、野油菜等雜草。
重施底肥,適時合理追肥。耕地前,每畝腐熟的農家肥料1500千克以上,三元復合肥10-15千克,或5千克尿素(含純氮46%)、25千克磷肥(含五氧化二磷12%)混合勻均撒施。底肥應占總施肥量的70%以上。當葉齡在2葉1心(穗開始分化)時,根據田間苗情,在下雨前撒施3-5千克尿素,追肥提弱苗。
青稞進入臘熟后期,要及時單獨收獲、翻曬、脫粒,防止混雜、霉變、破碎等,降低青稞的商品性。
前茬收獲后,要及時深耕,或與淺耕相結合,檢除雜草及其根莖、石塊等。播前耕地采用淺耕、淺耙,同時噴施200-250毫升/畝燕麥畏乳油,防除野燕麥。
根據生產基地的熱能資源和各個青稞品種的熟性,選擇能正常成熟且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青稞良種。如:中國阿壩州主要推廣的青稞良種有阿青4號、阿青5號、阿青6號、康青3號、北青4號、藏青2000、本地紫青稞等。
播前采用風選、篩選,除去雜質、破損和不飽滿種子,搶晴天曬種2-3天。再用25%的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1-0.3%或15%的粉銹寧50-80克拌種,防除散黑穗病等。
青稞在高海拔地區是一年一熟,采用連年連作或與蔬菜、薯類、豆類隔年輪作,也有青稞隔年閑種;種植方式一般是凈種。在低海拔的高山峽谷區有少量作為小春種植,種植方式有玉留行、凈種等。各地因栽培管理水平、種植面積、勞動力等原因,確定適宜播種方式。
播種方法有:點播、條播、犁溝播、撒播等。點播、條播節約種子,產量較高,宜積極推行條播。青稞播種的深淺直接影響出苗的好壞和幼苗的壯弱。一般干旱土壤砂質土壤播種要稍深一些,濕潤土壤和粘質土壤要稍淺一些。播種量要以當地的光熱條件、肥力和品種特性,合理密植。條播和機播由于播種深度適中,出苗率較高,一般播種量在30斤左右。撒播由于播種粗放,種子深淺不一,出苗率較低,一般播種量在40斤左右。
適時早播:青稞的播種期主要決定于當地的氣溫和水分。在半農半牧區(海拔2600-3000米)一般在3月中旬播種,在草地牧區(海拔3000-3300米)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
青稞一般種植在高寒地區(海拔2600-3300米),氣候冷涼,病蟲害發生率較低,但也有年份發生黑穗病、粘蟲為害的情況。黑穗病的防治主要采用粉銹寧拌種、浸種和毒土。同時,在病株未散粉前,采用人工扯除病株。
地下害蟲的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開展藥劑防治,燈光誘殺,捕打成蟲,檢拾幼蟲等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粘蟲輕微發生時,就要加強化學防除,同時要加強粘蟲發生的預測、預報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防除,防止粘蟲大災。
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青稞只是在釀酒和磨制糌粑上有所運用。糌粑,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營養豐富,營養價值比稻米、玉米和一般小麥還要高,發熱量大,充饑御寒。糌粑攜帶方便,適于牧民生活。青稞還可以作麥片粥、米花、面包和饃饃或磨粉制成糕點等食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使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們對酒的需求量較大。青稞是藏族人民釀酒的主要原料。青稞酒香醇可口,民間用青稞酒、酥油、蜂蜜調制的“窮渣”治療低血壓,效果顯著?,F有的青稞酒大致可以分為非蒸餾型的傳統壇裝青稞咂酒、正在發展的瓶裝青稞咂酒和蒸餾型的高酒度青稞白酒、低酒度的青稞烤酒,以及調配有其它成分的調配青稞酒,如配有各種中藏藥材或者蔬菜花果等。
青稞極具釀酒價值,蛋白質含量適中,青稞麥芽的浸出率較高,基本上可以代替傳統的釀造原料普通大麥。藏族人民飲用青稞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青稞酒是用青稞釀成的度數很低的酒,青稞酒的制作工藝很獨特。
先將青稞洗凈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澤橙黃,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青稞白酒酒質清澈透明,芳香純正,入口綿甜柔和,酒體醇厚豐滿,協調爽凈。同時,由于青稞酒中香氣成分含量比較恰當,因而飲后沒有頭痛,不口渴的獨特之處。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中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將青稞炒熟磨成粉,稱之為糌粑炒面,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遠遠超過小麥大米,對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有特殊的作用。
曲凌夫等人就糌粑加工進行了工業化技術研究,該技術可靠,生產穩定,產品質量高,具有民間手工炒面固有的風味,實用衛生等特點。該技術對改變并最終取代少數民族及牧民群眾長期以來手工加工炒面的落后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填補了國內工業化生產青稞炒面的空白。
美國已經有幾種商品裸大麥麥芽產品可供利用,如麥芽汁、糖漿及各種固體的或液體的糖化或非糖化麥芽。它們可以摻和到各種各樣的發酵和非發酵食品之中,以增強這些食品的色澤、酶活性、口味、甜度和營養品質。麥芽汁摻入小麥面粉可提高生面團的α-淀粉酶、可溶性糖和蛋白質,從而促進酵母的活性,改善面包組織和面包體積。
裸大麥麥芽經磨碎、篩分生產出含不同比率提取物的麥芽糠和麥芽面粉。麥芽糠和麥芽面粉含有大麥不溶性纖維,有多種食品應用。裸大麥麥芽還可以用于生產麥芽片、粗麥芽粉、碎麥芽或裂紋麥芽等。所以裸大麥麥芽又稱為食用麥芽。
青稞是一種很好的飼料作物,營養豐富,飼喂品質好,它在谷物飼料中的地位僅次于玉米,用青稞作豬飼料可獲得脂肪硬度大、瘦肉多、品質好的效果,青稞秸稈質地柔軟,富含營養,是牛、羊、兔等食草性牲畜的優質飼料,也是高寒陰濕地區冬季牲畜的主要飼草。用裸大麥喂豬,可以改善肉質,提高瘦肉率。
青稞作為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營養成分也較水稻、小麥、玉米為高,是食用、飼用、釀造及藥用兼用的作物。在糧食作物中,青稞具有高蛋白質、高纖維、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等特點。
其蛋白質含量為6.35-21.00%,平均值為11.31%,高于小麥、水稻、玉米。淀粉含量為40.54-67.68%,平均值為59.25%,普遍含有74-78%支鏈淀粉,有些甚至高達或接近100%。粗脂肪為1.18-3.09%,平均值為2.13%,比玉米和燕麥低,但高于小麥和水稻;它還含有降膽固醇作用的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可溶性纖維和總纖維含量均高于其它谷類作物;青稞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所含微量元素鈣、磷、鐵、銅、鋅、錳、硒都高于玉米,其中,鐵的含量高于小麥、水稻。青稞含有18種氨基酸,尤以人體必需氨基酸較為齊全。
經常食用以青稞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對補充機體每日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有重要意義。